[本网讯]7月16至22日,学校匠心服务团奔赴广西那坡县平孟村,开展2025年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“壮美边疆 青春聚力”专项活动。实践期间,服务团通过理论宣讲、国家安全主题团日活动、儿童教育关爱与引导、村容村貌改造工程、边疆民族文化主题调研等多元项目,将青春热血融入边疆热土,生动诠释新时代青年在民族团结与卫国戍边中的责任担当。
一、匠心服务惠民生,青春赋能振边疆
服务团联合平孟镇团委以及平孟村村委开展“边疆发展青年对话会”。双方聚焦本次“壮美边疆 青春聚力”的主题,就边境地区产业发展、文化传承、生态保护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。平孟村党支部书记梁飞行介绍:“平孟村作为祖国南疆的重要门户,近年来通过‘党建+边防’模式,实现了稳边固边与民生改善的协同发展”。服务团成员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优势,通过提出常态化开展义务维修、时光印刻、村容村貌改造工程等实践活动方案,服务边疆乡村民众。

匠心服务团与平孟村村委开展座谈会
二、理论宣讲润边疆,共筑精神“同心圆”
在“青年学子边疆行”理论宣讲活动中,服务团成员走进村屯体育场和壮族同胞以“红歌对唱”“党史知识问答”等形式,将党史知识、党的民族政策与卫国戍边精神紧密结合。7月17日,在平孟村“圩日”这一天,服务团通过街头访谈以及宣讲,感受当地民族文化,在民众的热情欢迎中可以感受到“中华民族一家亲”的深刻内涵。在实践的过程中,服务团成员集中开展理论宣讲4次,覆盖村民、青少年儿童累计200余人次,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边疆落地生根。

党史知识问答
三、行走边疆悟初心,赓续红色精神血脉
“边疆稳,国家安。”服务团联合平孟镇团委、平孟村村委,组织青少年开展国家安全主题团日活动,积极参与并协助公安部门为村民普及反诈防骗知识,筑牢边疆安全“防护网”。
在那坡县团县委以及平孟镇团委的大力支持下,平孟镇团委书记黄瑞妮带领服务团成员开展“巡一次边”的特别活动。在平孟镇天池哨所的“露天课堂”上,哨所老兵讲述边疆发展史,展现了他们的忠诚与无私奉献的精神;服务团观看《我就是界碑》的视频,聆听了凌向前哨长41年的坚守谱写出一曲忠诚担当的壮歌。在跟随边防老兵徒步巡逻中越边境线中,实地感受“一脚跨两国”的特殊地理位置,在665号界碑前,服务团成员开展擦拭、描红界碑活动,聆听戍边老兵讲述“三代守边人”的家国情怀。
带着这份被深深触动的家国情怀,服务团成员继续奔赴那坡县烈士陵园,开展擦拭墓碑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。他们用细腻的动作、专注的神情,擦拭着每一座墓碑,仿佛在与烈士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,将边疆的坚守精神与英烈的奉献精神紧密相连,让红色基因在心底扎根更深。

观看学习《我是界碑》视频
四、教育帮扶暖童心,七彩课堂伴成长
针对边疆留守儿童教育需求,服务团开设“七彩假期”公益课堂,每日假期作业辅导、心理团辅游戏以及创新科技启蒙教育等活动;服务团成员指导孩子们团扇绘制“我心中的家乡”,用画笔描绘边疆秀美山河;通过制作手工DIY军工包,在孟达村升一次国旗等活动加深爱国主题教育;开展智能循迹、避障小车演练,激发科学探索兴趣,参与活动的居民、村干、青少年儿童累计100余人次,活动辐射范围广,效果良好。

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团课
五、文化调研深扎根,共绘民族团结“工笔画”
那坡县作为广西陆地边界线最长的县份之一,这里不仅地理位置独特,更承载着深厚的壮族文化底蕴,是历史与文化的交融之地。服务团深入广西边疆民族博物馆、感驮岩遗址、那坡县烈士陵园、平门口岸等地参观调研。在壮族居民地平孟村、孟达村开展时光印刻活动,入户60余次,给民众拍摄全家福并印晒装框赠送留作纪念,同时通过人物访谈的形式挖掘学习边疆民族文化。其民族文化丰富多彩,以壮族民歌为核心,列入国家级非遗,包含《虽待客》等160余套曲目,通过展演、进校园活态传承;还有黑衣壮保留干栏建筑与全黑服饰的特色文化。民俗节庆丰富,有壮族三月三联动多民族对歌,“风流街”促进中越边民联欢等。

在广西边疆民族博物馆参观学习
六、以青春之名,续写边疆新篇章
从课堂到边疆,从理论到实践,服务团成员深刻体会到“中华民族共同体”不是抽象的概念,而是手足相亲、守望相助的真情。此次实践活动不仅为边疆发展注入青春活力,更让青年学子在行走的课堂中厚植家国情怀。服务团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,持续深化“校地共建”,引导更多青年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光彩,为筑牢边疆屏障、促进边疆地区繁荣稳定与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。

匠心服务团成员与小朋友们大合影